欢迎访问福州市晋安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官网!

企业热线:0591-83616315
企业微信公众号
微信扫码关注我们

走读晋安VOL.20|福聚晋安!这里是福字摩崖石刻博物馆

2024-10-29

编者按


晋安钟灵毓秀,人文荟萃,是闽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,也是闽都文化的重要源流。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,晋安区委宣传部、区文联、区文体旅局和区旅游中心联合出版了《福聚晋安—文旅专辑》,按“山、水、城、村”四辑,收录晋安文旅散文作品28篇,为时代留痕,为今日繁荣之东郊立传,为文旅强区赋能提效。即日起,今日晋安微信公众号开设“走读晋安”栏目,与你一起走进晋安,来一场走心的寻福之旅。



图片
图片

史话晋安“福”文化

吴恒之

图片
图片


中国自古就有

崇福、尚福、祈福、盼福的传统习俗

对“福”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

“福”代表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

也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



作为全国唯一以“福”字命名的省会城市,福州山清水秀、人杰地灵,“福”文化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,成为福州最显著的文化标识。晋安区历史悠久、人文荟萃,文化遗产资源丰富,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,拥有着深厚的“福”文化底蕴。


崇福


象峰崇福寺,位于晋安区新店镇象峰南麓的状元岭古道旁,为福州五大禅林之一。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(公元977年),旧称崇福院,后废。明万历四十七年(公元1619年),福州鼓山曹洞宗名僧永觉元贤弟子跬存禅师云游而至,与师弟谛详禅师筹建养母堂。清理地基时,得一刻有“崇福禅院”四字的石额,方知为古崇福院故址,遂誓愿重兴。1992年列为福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省级重点开放寺院。


明崇祯二年(公元1629年),寺僧超然禅师东渡日本,于长崎圣寿山创建崇福寺。其后数代住持多为福建人,日本僧侣因此尊福州象峰崇福寺为祖庭。长崎崇福寺故又被称为“福州寺”。


所谓“崇福”,积善求福也。象峰崇福寺将中华“福”文化的理念精髓与内涵,带出国门,远渡重洋,并落地生根,开枝散叶,是闽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。


尚福


赵轩波故居,位于晋安区新店镇战峰村下篁自然村,建于清代。古厝坐北朝南,四面封火墙,布局基本保留完整。厅堂面阔三间,进深七柱,穿斗式木构架,看架正中的卷书弯枋上镌刻一个“福”字,楷书,字体工整端庄。


赵轩波,字永建,号颐山,清嘉庆二十四年(公元1819年)进士,与林则徐、梁章钜等同窗,为鳌峰书院山长郑光策的得意门生。殿试当日,因染疾而被抑置三甲,以知县铨选,但未补缺,乃回乡。道光六年(公元1826年),闽浙总督孙尔准建越山书院,赵轩波为首任山长。铨选期至,以父母年老为由,坚决辞绝。父母逝世后,哀恸万分,友人劝其赴选,赵轩波回应:“父母在,可求禄;今既无,何必求禄呢?”于是终生执教越山书院,主讲十五年,直至病逝。越山书院也培养出了浙江大学创始人林启、一代儒医黄光厚等福州近代名人。


赵轩波主动放弃个人仕途而献身教育事业,为更多人谋求福祉的高尚追求,与林觉民“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,为天下人谋永福”有着同样境界,充分彰显了闽都文化“海纳百川、开拓永福”的核心特质与精神。而随后林启、黄光厚等人先后接过接力棒,又在各自领域继续传承实践。


祈福


林纾墓,位于晋安区新店镇益凤村,1991年列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始建于民国年间,如意形,三合土夯筑,转角石柱镌刻有隶书对联:“著述傥沾东越传;功名早淡北山文。”山墙正中书一大“福”字。


林纾,字琴南,号畏庐,近代文学家、翻译家。清光绪二十三年(公元1897年),林纾与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《巴黎茶花女遗事》,两年后在福州由畏庐刊行,第一部中国人翻译的西洋小说就此诞生。之后,又在不谙外文的特殊情况下,与魏翰、陈家麟等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,留下了“译才并世数严林”的佳话。


作为翻译生涯中唯一一部柯南·道尔侦探小说《歇洛克奇案开场》,林纾沿用前人经验,将“Holmes”音译为“福尔摩斯”。他的那些带有“福州烙印”的成功译作,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。最终,林纾被确立为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,实现了自己所许“著述傥沾东越传”的福愿。


盼福


上洋象洋境,位于晋安区鼓山镇上洋村,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(公元1564年),清光绪六年(公元1880年)重建。境南外墙处存有清代《上洋铺路碑》,北外墙处有清代《上洋重修路径碑》。象洋境主祀的琉球金将军,是自古中琉友好往来和闽都文化国际化的见证,曾办过国民小学和上洋小学,现与两方碑记为晋安区文物点。境的屏门正中,红底金字书有一大“福”字。


境者,福州城乡之社庙,类似现在的社区,但实际作用更为重要。除祭祀、游神、龙舟会等民俗活动外,境往往还行使启蒙教育、乡里议事、调解纠纷等功能,是闽都文化保持“包容并举”鲜明特征、传承优秀乡规民约和家风家训的基层场所。


象洋境靠近鼓山土地肥沃,面临闽江水源充足,故福州有民谚:“买田要买远洋鼓山边。”而其屏门上的“福”字,却道出了千百年来,广大民众心怀的一种淳朴理念,那就是希冀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;五谷丰登,丰衣足食;平安长寿,无灾无患。这些美好的期盼,最终都融汇于“福”文化之中,其核心意义在于表达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。


晋安,福字摩崖石刻博物馆


晋安区名胜古迹众多,是闽都文化的一座“富矿”,其中尤以摩崖石刻为最,仅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就有鼓山摩崖石刻、鳝溪摩崖石刻、升山摩崖石刻、象山摩崖石刻、森林公园摩崖石刻、独屏盾山摩崖石刻、芙蓉山摩崖石刻等7处。这些摩崖石刻保有相当数量的“福”字历史印迹,被誉为“福字摩崖石刻博物馆”。当中又以下列五段,最富代表性。


鼓山灵源洞“福寿”,清代林开斌书,在灵源洞西壁,东向。摩崖高120厘米,宽75厘米。楷书,纵2行,字高55厘米,宽46厘米;旁款字径8厘米。


周代《尚书》记载五福:“一曰寿;二曰富;三曰康宁;四曰攸好德;五曰考终命。” 五福第一福即是“寿”。


鼓山灵源洞“福”字,清代章寿彝书,在灵源洞内,东向。正文行书,字径64厘米;旁款楷书,字径8厘米。


清光绪七年(公元1881年)十月,清代画家章寿彝与长乐人游学诗、林春培,湖南宜章人黄华文,同乡张效宽游鼓山,向涌泉寺僧明本索书“福”字。此字流畅率意,生动活泼,在省内有很高知名度。


鼓山石门“福地重游”,清代俊生书,在石门,西向。摩崖高248厘米,宽150厘米。篆书,横1行,纵14行,正文字高54厘米,宽51厘米;旁款字径9厘米。


清光绪八年(公元1882年)五月十一,浙江宁波人陈川华(字恒山)、李涛(字芸馥)、黄家鼎(字俊生)与江西南丰人刘再兴(字幼樵),同游鼓山,将勒石纪游,匆促不果。次年,李涛和黄家鼎偕浙江嘉兴人曹晋 (字长卿)、宁波人杨式棠(字憩南)重游鼓山,于是刻下“福地重游”四字。有福之州,天下福地,历代文人骚客慕名而来者甚多。


鼓山“福城东际”,清代住山光耀书,在更衣亭东侧石壁,南向。摩崖高60厘米,宽275厘米。楷书,横1行,纵2行,正文字径54厘米;旁款“咸丰甲寅,住山光耀”,字径8.5厘米。



光耀,名天明,咸丰甲寅(公元1854年)时为鼓山住持。榕郡有二绝,曰“左”,鼓山遂为东际。今鼓山脚下院有东际桥,始建于宋绍兴年间(公元1131—1162年),明崇祯十一年(公元1638年)闽剧始祖曹学佺重修,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福城,即有福之州,幸福之城——福州城。


新店象山“福”字,北宋槐京书,在象山南麓的宝华山溪东侧,南向。有“福”“禄”“庆”三大字。其中“福”字径达253厘米,“禄”字径有273厘米,“庆”字径270厘米。旁款“槐京包帚书”。


槐京,安徽青阳人,北宋天圣五年(公元1027年)与其兄槐奕一起高中进士,官至尚书郎,“有文名,善大书”。包帚,则非一般毛笔,或扎帚而书。用笔壮实饱满而避让有致,撇捺带弧形,勾转力重而不滞。清同治四年(公元1865年),福州名仕魏杰曾在《乙丑季春望日游宝华山青玉涧寻仙人迹》诗引中评论道:“字方一丈余,笔力刚劲。”


槐京扎帚所书“福”字大榜书,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,是为福州已发现最大的古代摩崖“福”字。


福聚晋安


晋太康三年(公元282年),晋武帝析建安郡置晋安郡,郡治设今福州市,严高为首任太守。此为福州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王朝管辖设立的州郡,时福州称为晋安。作为一个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地名,晋安二字本身就含有深刻的“福”文化内涵。


东汉《说文》有云:“晋,进也。日出万物进。”基本义是前进、向上,故有“晋级”“晋升”之说。越来越好,此为福也。《说文》又云:“安,静也。”由此引申出静好、稳定、乐意等含义。越来越稳,此亦为福也。故此,晋是福,安是福,晋安是福,福聚晋安。


时至今日,80万人在这块福地上筑梦奋进,安居乐业,其乐融融,“福”文化的魅力在“晋安”这个名字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。有福之州,幸福之城,天下福地。


详见链接:微信公众平台